日内瓦湖畔长达三小时的会谈桌上,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与欧洲三国外长展开激烈交锋。这场以色列空袭后的首次高层对话,暴露出伊核问题谈判陷入更深层次的困局 —— 伊朗坚持要求以色列率先停火,欧洲竭力推动美伊复谈,而美以则提出 "去核换和平" 的对等条件,三方诉求形成难以弥合的战略断层。
伊朗在这场外交博弈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。阿拉格齐明确提出,只有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并承担战争责任,德黑兰才会考虑重返谈判桌。这种将地区冲突与核问题直接挂钩的策略,本质上是通过提高谈判门槛迫使西方正视伊朗的安全关切。军事领域的对抗数据印证着德黑兰的底气:过去八天 470 枚导弹、1000 余架无人机的密集打击,虽未突破以色列多层防空网,却成功展示出不对称作战能力。
欧洲三国的斡旋努力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。尽管英法德共同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,但具体立场已现裂痕:法国外长巴罗提议伊核谈判不应以停火为前提,德国则强调保持对话渠道的重要性,英国更倾向于敦促美伊直接接触。这种分歧折射出欧洲在中东安全事务中的结构性困境 —— 既想维系《伊核协议》的外交成果,又难以摆脱对美国安全体系的依赖。
华盛顿与特拉维夫则构筑起联合阵线。特朗普政府将伊朗 "恢复理智" 的期限压缩至两周,以色列提出解除导弹威胁的谈判前提,两者形成互为支撑的要价体系。这种策略既为军事行动保留空间,又试图将地区紧张局势的责任归咎于伊朗。但特拉维夫面临的国际舆论压力正在累积,持续空袭造成的平民伤亡已引发多国谴责。
当前局势的突破口或在于构建多边对话框架。伊朗军事专家卡西米提出的 "同步行动" 概念值得关注:在建立地区安全机制的框架下,同步推进停火安排与核问题谈判。这种方案既回应了伊朗的安全诉求,又为美以保留了谈判台阶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关于 "二十四小时停火窗口" 的提议,则为 Confidence-building measures(建立信任措施)提供了实施空间。
中东棋盘上的这场博弈,本质是各方对地区秩序主导权的争夺。伊朗试图通过核问题谈判重塑地区力量平衡,以色列谋求绝对安全环境,欧洲力争维持外交影响力,美国则在战略收缩中寻求利益最大化。解局的关键在于各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,在地区集体安全机制中寻找利益交汇点。正如日内瓦会谈后阿拉格齐的表态:"和平从来不是单方面让步,而是共同责任的承担。" 这种认知或将成为打破僵局的起点。
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