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秋的余韵还在檐角徘徊,冬的寒意已悄悄踮脚来访。
初冬的冷,是裹着绒衣仍能自在漫步的温柔,没有深冬的凛冽刺骨,却足够让被窝成为清晨最眷恋的港湾,让午后的阳光变得格外珍贵。
此时最宜寻一处向阳角落,沏一壶滚烫的热茶,看水汽在光里氤氲,指尖翻过书页的瞬间,连时光都慢了下来。
四季各有风物诗,春有草色侵衣,夏有荷风送香,秋有菊酒沁脾,而冬的雅趣,藏在暖阳、热茶与闲书里,更藏在古人的眼眸中。
公元806年的那个冬日,孟郊任职水路转运从事,立于洛阳天津桥上。
彼时天朗气清,初冬景致入目,或许是寒波微皱,或许是远树含霜,让他提笔写下《洛桥晚望》。
图片
《洛桥晚望》
孟郊 〔唐代〕
天津桥下冰初结,洛阳陌上人行绝。
榆柳萧疏楼阁闲,月明直见嵩山雪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天津桥下的河水刚刚结冻不久,这时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有几个行人了。
叶落枝疏的榆柳树,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,在明亮的月光下,一眼直望到嵩山上皎洁的白雪。
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初冬的夜晚在洛阳城所见之景,全诗都是在围绕一个“望”字来铺陈的。
图片
首句便定格了初冬的标志性景致。“初结”二字尤为精妙,不是深冬的坚冰厚雪,而是薄冰刚凝的状态,既点明了时节,又透着一丝初寒的清新。
脚下的洛水已不复秋日的奔腾,冰层的凝结让水流的声响都淡了下去,天地间的静谧由此开篇。
次句以“人行绝”呼应“冰初结”,并非说真的空无一人,而是用夸张的笔法,写出初冬傍晚行人渐稀的清冷,将画面的静谧感推向极致。
三句诗人从桥下抬升,便见岸边的榆树与柳树褪去了葱茏,枝叶萧疏,却不显破败,反倒有种删繁就简的清朗。
远处的楼阁静静矗立,“闲”字堪称诗眼,既写楼阁无人喧嚣的状态,更暗合诗人此刻从容闲适的心境。
最妙的是收尾一句“月明直见嵩山雪”。当暮色彻底沉下,明月升起,清冷的月光穿透薄雾,让远在百里之外的嵩山清晰可见,山顶的积雪在月光下泛着微光。
一笔瞬间将画面的格局拉开,从脚下的天津桥,到城中的陌巷楼阁,再到远方的嵩山,空间由近及远,意境由清寂转为壮阔。
薄冰、疏柳、闲楼,本是小景,却因这“直见嵩山雪”的远景,让整首诗的境界豁然开朗。
这首诗没有奇词丽句,却以白描的手法,将初冬的色彩、声响、光影融为一体。冰的白、柳的褐、月的清、雪的亮,构成简洁的色彩搭配;水流的静、行人的稀、楼阁的闲,营造出安宁的氛围。
读这首诗,仿佛能跟着孟郊站在天津桥上,感受初冬的微风,看月光洒在薄冰上,远处的嵩山雪色如黛。
如今我们身处喧嚣都市,很难再寻这样的静谧景致,但这份从诗中读出的从容与闲适,却依旧珍贵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