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最后一缕秋风卷走庭中残叶,当寒星与冷月开始占据夜空,立冬便在这冷暖交替间悄然而至。
下面明代诗人王穉登的这首《立冬》诗,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,只用二十八字,便将立冬之夜的寒意与客愁,刻进了每个漂泊者的心底。
每逢立冬读起这诗,总觉得那字里行间的寒意,能穿透几百年的时光,落在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身上。
图片
《立冬》
王穉登〔明代〕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秋风吹散了旧庭院的枯叶,黄叶和红枫在游人的脚下飘落。
夜晚,一盏禅灯散发微弱的光芒,半轮明月挂在天空,与前一晚相比,这个夜晚更加寒冷。
此诗描述了诗人在外地的生活,与僧人的灯火和半轮明亮的月亮为伴,深深感受到季节的变迁。
灯影里,明月下,月影中,我独自伫立在窗前,思绪也随着月色飘动着。
在外面流浪时,冬季的景色显得格外冷清,给人一种更加凄凉的感觉。这更像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,而不是客观的事实,因为身处异乡,感到孤独和冷清。
图片
首句以极简的笔触拉开立冬的序幕。“吹尽”是秋风的终章,不是温柔的拂过,而是带着决绝的力道,将庭院树枝上最后一点秋意彻底清扫。
“旧庭柯”的“旧”字最是耐人寻味——那或许是故乡院中的老槐树,是少年时倚过读书的梧桐枝,如今在异乡回望,只剩光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摇晃。
次句将视角从景物转向自身。秋末冬初的标志性景致——黄叶飘落、丹枫如火,本该是赏景的佳时,诗人却以“客里过”三字点明处境。漂泊在外的游子,纵有满目风光,也只剩“独在异乡为异客”的疏离。
丹枫的热烈与黄叶的萧瑟,在“客里”二字的映衬下,都化作了异乡的风景,反而更添愁绪。
三句将画面从白日拉入夜境,也让情感从怅惘转向沉静。寒夜之中,一盏禅灯散发着微弱的光,窗外半轮残月悬于天际。
“一点”与“半轮”,都是残缺而有限的意象,却构成了寒夜中最温暖的慰藉。
禅灯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,残月则是古典诗词中思乡的经典符号,一实一虚,一暖一冷,在对立中达成奇妙的平衡。
结句堪称神来之笔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是一句朴素的感叹,却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。
生理上的寒意是实,“今宵寒甚”是立冬的物候特征;心理上的寒意是虚,是客愁的累积,是对故乡的思念,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这“多”出的寒意,既是季节更替的必然,也是心境变化的结果,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,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。
立冬是终点,也是起点,就像这首诗中的寒意与温暖。
此诗用寻常景物,写尽了人生的漂泊与坚守。寒夜会过去,客愁会消散,就像这“较昨宵多”的寒意,终会在春日到来时退去。
这个立冬,愿你有人为你添衣,有人与你共餐;若暂时没有,也愿你心中有光,把每个寒夜都过成走向温暖的序章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